刷到一个500多万粉丝的博主发布的在阿富汗旅游视频。
看了甚是惊呆,这个被战争创伤过后的国家,现在依然在贫困中挣扎。
还看到,
阿富汗的枪支随便买卖,街头到处都是背枪的人,很是令人震惊。
博主拍到,阿富汗很多人没有工作,迫使家中的男孩子10来岁就去街头谋生的画面。
这些童工,给人擦皮鞋,干一天只能赚到100阿富汗尼,合人民币10元钱。
而且看上去特别老成,一看就干过好几年了。
还有的小孩直接就地乞讨。
看到博主是中国人,把他围起来给他要钱。
有些不怀好意的年轻人,还对他进行攻击,骂他“秦腔穷”。
为了安全起见,博主在当地找了一个人带他玩。
对方名字叫莫哈默德,不是专职的导游,原来是一名艺术家,现在属于失业状态。
博主了解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
在阿富汗搞艺术,像画画啊,电影啊,这些娱乐活动,竟然都是违法的,被认为让年轻人误入歧途。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看到老旧的帕米尔电影院大楼。
但这里不能看电影。
影片《追风筝的人》讲述的就是阿富汗人的故事。
讽刺的是,阿富汗人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画面中的,还看到一所破败的建筑物,原来是一所高中,在1990年时遭轰炸。
这只是阿富汗的一个缩影。
几十年的战争,让阿富汗成为亚洲最穷的国家,大量无业人员只能靠捡垃圾度日,有的身强体壮的还去卖水。
很多家庭只有一个人工作,靠着微薄的五、六百元工资养活全家人。
莫哈默德的父亲在战争中去世,家中有母亲还有三个弟妹。
现在一家人只靠18岁的弟弟当裁缝,一个月650元的工资生活。
贫民和富人住的地方,只一路相隔,路边筑起水泥墙,上面还有铁丝网,把贫富悬殊分割开来。
首都喀布尔附近的的贫民住在电视山上,山上环境脏乱差。
山上房屋密密麻麻,据说越穷住的越高,因为山上没有路,没有水电。
他们洗衣服要去几公里外的溪水处,吃的水到山下去买。
卖水的开着车装一大罐水,一桶20斤的水1块钱人民币。
买完水,摊主还要把水厢用锁锁上。
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阿富汗因为贫穷特别不安全,物品经常被抢,就连卖菜的都设置铁栅栏。
博主为了采访当地贫民,给一个孩子买了一桶水送给他。
小孩特别高兴,带他来到家中参观。
他们的家特别简陋,住的是土坯房,院子里有个大坑。
看着不像人住的地方。
没有专门的厨房,在院子里做饭,没有厕所洗洗浴间,院子里搭一个棚子解决。
住的房间里什么都没有,没有床和家具,只是地上铺着地毯。
屋子既当卧室也当餐厅,吃饭时铺一块塑料布。
博主了解到,这个小孩一家10口人,全部在这一个房间里睡觉。
整个街头几乎都是卖一种馕,一元人民币一块。
稍微奢侈一点,会吃一种美式汉堡。
馕上面放上薯条,再撒上一层酱,也是一块钱一个,不过馕小多了。
汉堡包装,用不起包装纸,就用废弃的韩国报纸裹上。
所有卖吃的摊位,都没有纸巾,摊主准备一条毛巾,用来方便客人擦手。
街头的饮品、冰激凌都是一元人民币一杯。
阿富汗商品主要依赖进口,外汇储备又被美国冻结,导致他们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当地人生活非常困难,尤其肉食价格更贵,贫民根本吃不起。
博主去莫哈默德家里做客。
买了45元人民币一公斤的羊肉,20元人民币一公斤的鸡肉。
再买了一点蔬菜,一共花费一千多阿富汗尼。
相当于他们家两个月的工资了。
莫哈默德家也在贫民区,看起来稍微好一点。
虽然是土房子,但墙上还安装着太阳能,莫哈默德称,每天只来电三小时。
博主给莫哈默德家人做了西红柿炒鸡蛋,这是他们第一次吃,觉得非常好吃。
莫哈默德给博主准备了米饭,能有米饭都算奢侈。
富人区虽然街头景象看起来像我们的小县城。
但有装修豪华的餐厅。
门口持枪保镖站岗,进去以后看到里面装修的特别豪华。
餐厅的食物价格贵到令人炸舌。
一份面条要50元人民币,
一份8公斤牛肉要1000元人民币。
富人区的饮料价格,比贫民区翻了10倍,一杯10元人民币。
饮料大部分都是现炸的胡萝卜、甘蔗、橙子之类的。
最令人大开眼界的,还是阿富汗的军用装备。
街头到处可见背着枪的塔利班。
而且阿富汗的枪支,就像生活用品一样随便买卖。
美军在这里待了20年了,这些枪支都是美军撤离不要的,一些人就捡回来卖。
二手市场里,军用物品琳琅满目。
各种枪支,子弹、防弹、钢盔应有尽有,还有枪支保养用品。
到这里买枪的,比买手机的人还多。
购买一套美式装备仅需要500元。
市场里,看到当地的塔利班过来购买。
因为政府贫穷,枪只能用美国留下的。
阿富汗还有一个令人想不通的事。
阿富汗女性地位极低,不允许抛头露面,不允许工作,就连拍照都不行,一家人的全家福,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女人到了16岁,就不允许再接受教育,就算独立出门,都是违法的。
通常女人都在家照顾孩子。
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