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U21男篮和山东U21男篮爆发激烈冲突,这几天在篮球圈掀起一波特别热的讨论。第三节那会儿,场上开始有点擦枪走火的味道,山东队10号对黄秋实犯规,俩队的年轻人火气上来了,互相嘴上不让,推搡也就随之而来。
场面升级得非常快,山东队米建瑞突然把辽宁的葛洪铭拉倒,之然后面好几个人一起围上去拳打脚踢,把人揍在了地上。这事儿光看都让人觉得疼,也让人有种难以平复的愤怒和无奈。辽宁队的刑维皓一看队友被围殴,那肯定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一起冲上去,事态就彻底失控了。
现场信号直接被中断,比赛宣布停止。那些画面挥拳、踢踹,谁看了能不心头一紧?不少教练和裁判冲上去试图拉架,可场面几乎失控,球员年轻气盛,谁都想争一口气。
其实年轻人火气冲天很正常,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赛当中,谁都不服输。这里面责任怎么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结果已经出来了,打架就要接受处罚,一点没跑。眼下估计两边都难逃禁赛、放弃比赛成绩、还得掏罚款这种结局了。就算这事暂时被处理了,不影响大家心里的那股“气”。
我一直觉得,这种大规模冲突最根上的诱因,常常跟裁判的吹罚尺度有关。篮球场上动作激烈可以理解,可裁判要是真没及时掌控节奏,尺度一会松一会紧,球员心里会不服气。你想有时候没犯规被吹了,或者明明被侵犯了裁判没理,谁心里都要憋火。结果冲突就不断升级,最后变成眼前这种大场面,就是一个引信被点燃。
另外,比如录像回放现在这么多技术手段,裁判真有疑问还是应该多些确认,别让一场比赛就被“吹意气风发”地主导了走向。球迷能接受的,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裁判,而不是各种奇怪的“随机判罚”。
青少年球员的情绪管理也确实值得更多关注。激情本是篮球的燃料,可越是年轻,越需要学会控制,知道怎么在关键时刻“刹车”。尤其是很多U21这一拨长身体、练体能的阶段,输赢只是成长的一部分,更大的课题反倒是怎么管好自己的冲动和愤怒。这里面,家庭、教练、校园,谁都不能缺位。
这种类似的事情在最近还远远没断过。今年六月份重庆“酉阳茶油杯”决赛,虽然只是民间赛事,两队同样因为口角、推搡,最后扭打在一起,导致比赛中断。这说明体育竞技的对抗性和情绪风险是全社会要面对的共同挑战。不光是职业赛,连民间比赛都经常暴露出情绪和公平的问题。
赛场其实是个小型社会。一个裁判一次又一次的决定,能不能站得住脚,能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比什么都重要。比赛再激烈,底线是不能破的。只要底线有人守,大家的气可能会大半消下来,正常竞技才是正道。
而我觉得,篮协面对这样的大规模群殴,要痛下决心:硬性规定比赛纪律,保证每个人有章可循,让违规成本变得高昂,有问题就要立即停赛吊销成绩。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训练和比赛管理里,把运动员情绪管理和规则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不妨打造更健全的赛后复盘、心理疏导、甚至专业心理咨询机制,让球员知道自己情绪失控带来的后果。
每回看到这样的群殴,我都关心一个问题:这些年轻球员在暴怒中成长,以后还能不能踩住自己的刹车?除了球技和体能,比赛同样需要一种用规则和自省武装起来的心智力量。走上职业赛场的那一天,再大的压力和焦虑,他们是不是还能选择不被情绪左右?
痛点被暴露没什么丢人的。现在最该做的不是谁更委屈,而是真正把篮球比赛还给公平,把情绪管理和裁判体系再度升级。年轻、冲动这没错,但长远来让每一个身处赛场的人都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保护队友、尊重对手,才算真长大。
无论是技战术的比拼,还是赛场的道德之争,只有大家都服气,比赛才有意义。争胜心别丢,底线意识更不能丢。否则,一个赛季下来,赢的只剩后悔和惩罚,实在不值得。希望下一次,大家看到的是更精彩、更激烈却更文明的比赛。
参考信源:新浪体育、澎湃新闻、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