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届法国世界杯已经过去1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终于散尽。这12年里,雷米特杯一直被意大利足协主席奥托里诺·巴拉西藏在床底——1938年意大利队成功卫冕后,这座足坛最高荣誉已经被他们握在手里整整16年。而首届世界杯冠军乌拉圭,即将在巴西的土地上再度书写传奇。
巴西作为东道主,本是夺冠最大热门。就像1930年的乌拉圭、1934年的意大利那样,人们都期待主队能借着主场优势登顶。但这届赛事的参赛阵容却有些寒酸。
国际足联73个成员国里,只有31个国家报名参赛。阿根廷因为没拿到主办权赌气退赛;西德刚打完仗,还在国际足联的禁赛名单上;上届决赛球队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干脆没来;意大利虽然来了,却因为1949年的苏佩加空难损失了好几位主力。法国本来也想参加,可一想到巴西这么大,打比赛要跑那么远的路,最后也打了退堂鼓。
相比之下,巴西的邻国乌拉圭可就方便多了——不用长途跋涉,而且作为1930年的冠军,他们早就习惯了南美的气候。那些欧洲球队还在为湿热的天气叫苦不迭时,乌拉圭人早就适应了。
1950年世界杯前,意大利官员向巴西同行移交奖杯
赛制这届世界杯的赛制实在奇怪,乌拉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1938年世界杯还是单场淘汰制,可国际足联这次却改了规矩,说要搞四组四队的小组赛,每组头名晋级。结果好多球队退赛后,参赛队只剩13支,根本凑不齐16支。这时候再重新抽签也来不及了,乌拉圭运气特别好,被分进了只有两支球队的小组,对手是玻利维亚。其实玻利维亚能参赛也是沾了阿根廷退赛的光,没打比赛就晋级了。最后乌拉圭8-0大胜玻利维亚,当时有报道说,要是乌拉圭人没在23分钟就领先3球后收着踢,比分可能会更吓人。
更特别的是,这届世界杯压根就没安排决赛。规则说四强要通过循环赛决出冠军,所以当乌拉圭和巴西这两支争冠热门在最后一轮于马拉卡纳球场相遇时,这场"不算决赛的比赛",反倒成了决定冠军归属的终极之战。
那时候巴西只要打平就能夺冠,这本来可能让赛事结局变得索然无味;而乌拉圭必须赢才行。虽然这场比赛不是正式意义上的决赛,可后来大家都公认这就是决赛。
主教练1930年乌拉圭夺冠时的"主教练"算不算现在意义上的教练,一直有争议。而1950年的主帅胡安·洛佩斯·丰塔纳,能不能完全管住球队,也让人打问号。
虽然洛佩斯是官方主帅,可球员们对他的防守战术越来越不满意。对阵巴西的关键战前,队长奥布杜里奥·瓦雷拉召集全队开了个会,鼓励大家别听洛佩斯的,要打得更有攻击性。
其实在那个年代,队长的影响力往往比教练大。瓦雷拉的赛前动员、场上指挥都特别受认可。赛后他还敢违抗球队禁令,溜出酒店跟巴西球迷一起喝酒,成了一段趣闻。
不过平心而论,洛佩斯还是很受尊敬的。他一直待到1954年世界杯,后来还当了好几任乌拉圭队的助理教练。
那时候其他国家队已经开始尝试三中卫战术,让中卫回撤加强防守了,可乌拉圭还在用经典阵型:两个强壮的后卫、三个中场、两个有创意的内锋、两个速度快的边锋和一个中锋。
不过左中场维克托·安德拉德(他是1930年冠军队成员何塞·安德拉德的侄子)几乎就是个纯防守的,右中场舒伯特·甘贝塔有时候也当后卫用。就像乔纳森·威尔逊在《倒转金字塔》里写的,乌拉圭的号码特别有意思,4号和6号通常是边后卫。
和早期所有成功的冠军队一样,乌拉圭也有个厉害的中卫——瓦雷拉。他不光身体壮,进攻也很厉害。在决赛阶段对阵西班牙的比赛中,他最后时刻的远距离进球帮球队2-2战平,为后来争冠打下了基础。
胡安·阿尔韦托·希亚菲诺就是南美足球的艺术大师,身材瘦瘦的,技术却特别优雅,创造力更是没话说。他在乌拉圭的五人攻击线里打左内锋,传球巧妙,盘带灵活,进球也多。这届世界杯他进了3个球,包括决赛里扳平比分的那个关键球。
四年后的瑞士世界杯上,他还是很厉害。乌拉圭在半决赛里跟那届赛事最厉害的匈牙利队90分钟踢成2-2,可希亚菲诺一受伤,球队就没了办法。
希亚菲诺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家乡蒙得维的亚的佩纳罗尔队效力,后来还当了这支球队的教练。1954年转会米兰后,他慢慢变成了像安德烈亚·皮尔洛那样的拖后组织核心,最后在罗马队还成了有名的清道夫。跟那时候很多去意甲踢球的南美球员一样,他后来改替意大利队效力了。虽然他只为乌拉圭踢了21场比赛,可大家都觉得他是乌拉圭史上最伟大的球员。
决赛过程巴西对阵乌拉圭的这场比赛,博彩公司给巴西开出的夺冠赔率只有1/10。巴西在决赛阶段前两场7-1大胜瑞典、6-1大胜西班牙,整个国家都觉得冠军稳了。比赛当天,好多报纸都提前印好了庆祝夺冠的头版。
现在球队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把对手的报纸贴在更衣室墙上激励自己。乌拉圭人更绝,直接用这些报纸铺在了浴室的地板上。可这并没帮到他们的右内锋胡利奥·佩雷斯,面对17万官方统计的观众(实际可能有20万左右,大概是足球史上最多的一次),他在奏国歌的时候吓得尿了裤子。
更邪门的是,比赛前升巴西国旗的时候,国旗居然被挂倒了,好像预示着巴西队后来的崩盘。
比赛一开始,巴西队完全占了上风,乌拉圭队只能拼命防守,把球大脚踢出去,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反击。不过半场前两队都击中过立柱——乌拉圭的奥斯卡·米格斯和巴西的雅伊尔。
下半场刚过1分钟,弗里亚卡从右路低射远角得分,巴西1-0领先。这时候乌拉圭队长瓦雷拉突然冲到英格兰主裁乔治·里德面前,没道理地抗议说有越位,还非要找个翻译。其实他知道根本没有越位,就是想打断巴西队的势头。
后来乌拉圭队开始反击,阿尔西德斯·吉贾成了关键人物,他老是能突破巴西左中场比戈德的防守。半场中段,吉贾过掉比戈德后,抬头看到希亚菲诺往近门柱跑,就把球回传过去。球有点弹跳,希亚菲诺顺势一脚射门,又快又旋,从近角进了球。后来希亚菲诺自己说,他其实没想踢成那样,不过没关系,比分变成1-1了。
这时候巴西只要保持平局就能夺冠,可势头已经到了乌拉圭这边。
决赛中,希亚菲诺为乌拉圭扳平比分
决定时刻吉贾是这场比赛的明星,他在右路的突破帮球队扳平了比分。比赛第79分钟,他又一次在右路冲了起来。
希亚菲诺已经就位,准备再进一个一样的球,巴西门将莫阿西尔·巴尔博萨也是这么想的。可吉贾还有一手,就像一周前对阵西班牙时那样,他可以直接打近角。这次他就这么做了,一脚把球轰进了球门,绝杀!
巴尔博萨本来被认为是巴西史上最好的门将,却因为这个在当时看来不算太严重的失误成了替罪羊。他和队里的其他黑人球员赛后遭到了很过分的辱骂,被说成"不爱国",巴尔博萨甚至因为收到死亡威胁,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
世界杯后,巴尔博萨在马拉卡纳球场做行政工作。多年后,有人把当年那个让球钻过去的门柱送给了他,他把门框锯碎带回家烧了,好像在做一场驱邪仪式。
可他的痛苦还没完。巴西人对他太过分了——要知道他可能是这个国家20世纪最优秀的门将。这场比赛40多年后,在这个特别迷信的国家,他被从巴西队比赛的解说席上撤了下来,去国家队训练营也没人理他,就因为大家怕他带来坏运气。2000年,79岁的巴尔博萨在孤独中去世了。
不过巴西人对乌拉圭的胜利还是挺有风度的,在颁奖仪式上为冠军鼓掌。吉贾在巴西一直很受尊重,2009年还回到马拉卡纳球场,入选了球场的名人堂。2015年,正好是他打进那个制胜球的65周年纪念日,吉贾去世了。
关于那个进球,吉贾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巴尔博萨做出了符合逻辑的判断,而我选择了不合理的方式。"
2010年的阿尔西德斯·吉贾
最好球队?恐怕不是。乌拉圭只踢了4场比赛,比巴西少两场。他们不光运气好,和弱旅分在一组,在决赛阶段的表现也不算特别出色——2-2平西班牙是后来追上来的,3-2胜瑞典也是靠第85分钟的进球才勉强赢的。
相比之下,巴西队对阵同样的对手,一共打进13球,只丢了2球。之前的小组赛里,他们4-0胜墨西哥、2-0胜南斯拉夫,2-2平瑞士,以小组头名晋级。伊恩·莫里森在他写的世界杯史里说,1950年的巴西队踢的是"国际足坛史上最精彩的足球"。布莱恩·格兰维尔也说,巴西人踢的是"未来的足球——战术不算突出,但技术好得没话说",尤其是锋线的雅伊尔、济济尼奥和阿德米尔,他们的配合特别让人称赞。
可最后,整个巴西国家的过度自信,还有球员们的紧张(这在世界杯上也不是第一次了),让他们没能赢下来。
循环赛制本来更有利于纸面实力强的球队,可巴西还是没把握住机会。他们还得继续等冠军。到下一届世界杯时,巴西队换掉了和这次失利有关的白色球衣,改成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的黄、绿、蓝三色战袍。
到这时候,四届世界杯的冠军还只属于两个国家——意大利和乌拉圭,他们分别在欧洲和南美大陆拿到了冠军。但1954年,情况就要不一样了。
作者:Michael Cox,The Athletic
#头条创作挑战赛##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