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最烦的就是强弱悬殊的碾压局。
昨晚“苏超”盐城队5:0狂扫常州队,三场球总进球11个看似过瘾,但评论区一半人喊“积分榜快变成江苏地图填色游戏了”——经济强市压着弱市打,足球联赛硬生生演成城市GDP排行榜。
盐城队前场三叉戟身价顶常州全队工资,这种资源碾压让比赛早早就失去了悬念。
强弱失衡背后是地方足球生态的畸形发育。
盐城今年刚把足球纳入政绩考核,企业赞助直接翻倍,常州队却连主场草皮维护费都凑不齐。
类似情况在省内不是孤例,参考宿迁队连续三年当“送分童子”,主力球员被挖角后直接摆烂。
这种马太效应比比分更扎心:苏南苏北的经济差直接投射到绿茵场,踢得好的苗子全往有钱的俱乐部跑,弱队连训练设备都是十年前的。
去年泰州队逆袭夺冠的奇迹,靠的其实是隔壁市企业突然撤资导致强队崩盘,这种偶然性反而暴露了联赛根基不稳。
看看隔壁浙江省联赛搞的工资帽和青训补偿机制,弱队每输一场能拿扶持基金,强队挖人必须给原俱乐部留分成。
江苏要真想把联赛玩出生命力,光靠企业砸钱搞短期军备竞赛可不行。
哪天要是常州队的年轻球员能踩着盐城土豪晋级国家队,这种逆袭剧本可比5:0刺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