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锦赛预赛失利背后暴露的老问题:主力轮换到底该不该赌?
游泳迷这两天是真破防了——眼看着覃海洋两次站上最高领奖台,转身就看见奥运冠军战队连决赛都进不去。
接力预赛第九名这个结果,直接捅破了中国队单项强但团体赛疲软的窗户纸。
这次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的预赛排兵布阵值得细品。
让刚比完三个单项的覃海洋继续出战蛙泳棒,结果这位新晋蛙王游出1分00秒05的赛季最差成绩。
对比他100蛙决赛58秒66的夺冠成绩,状态下滑肉眼可见。
这种体力透支的情况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就有过前车之鉴,当时张雨霏在三个小时内游了四枪,直接导致接力赛后半程乏力。
现在的国际泳坛强队早就不玩全主力通勤的模式,美国队在去年布达佩斯世锦赛接力预赛甚至敢让二线选手练兵,结果决赛照样夺冠。
团队作战的科学轮换,可能比单项逞强更考验教练组的智慧。
今晚的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倒是看到积极信号。
唐钱婷在50蛙半决赛保存实力的情况下游出30秒08,比她在多哈世界杯夺冠时的分段快了0.3秒。
这种主项留力的策略,恰恰是确保接力决赛冲击力的关键。
当年日本队里约奥运会抢走男子接力银牌,就是靠着濑户大也在预赛当观众,决赛突然发力的神来之笔。
说到底,国际大赛的接力赛本质是资源分配学,既要保证进决赛的底线,又要守住争冠的上限,这个平衡点确实不好找。
看着汪顺在混采区擦汗的画面,突然想起宁泽涛退役前说过的那句话:"接力赛比单项更吃团队配合,有时候需要有人当铺路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铺路石是不是铺得太密集了?东京周期开始推行的"多人次备战"策略,在这次世锦赛检验下似乎还没磨合成型。或许该学学澳大利亚的"AB队"模式,让更多新人在预赛阶段积累大赛经验,别等到关键场次被迫用疲劳的主力硬抗。毕竟巴黎奥运只剩半年,接力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