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日本这个国家总让人觉得挺神奇的,国土就那么点大,差不多38万平方公里,跟咱们中国一个中等省份差不多大小,可人口却挤了1.3亿左右,虽然现在降到1.23亿多点,但高峰期确实是那个数。人口密度高得吓人,每平方公里330多人,比中国平均密度高一倍多,全球排前十。可奇怪的是,日本普通老百姓很多都住独栋小房子,一户建那种,而不是像咱们这儿到处是高层公寓楼。这事儿乍一看不合理啊,地少人多,怎么还能这么住?
先说说日本的地理情况吧。日本是个岛国,四大岛加一堆小岛,总面积377975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了73%,森林覆盖66%,真正能住人的平原就那么点,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带加起来不到27%。像关东平原、关西平原这些地方是人口密集区,但整体上,可耕地只占12%左右,粮食自给率才38%,大部分粮食靠进口。这就意味着土地压力没那么大在农业上,省下来的地能用来盖房子。人口虽然多,但分布不均,92%的人住在城市里,乡村就剩8%不到,1000万出头。这样一来,大城市像东京、大阪、名古屋这些都市圈挤了全国40%的人口,东京圈一个人就3800万,面积才1.3万平方公里,密度高到每平方公里2800多人。可乡村和小城镇地广人稀,土地便宜,盖独栋房子不成问题。
日本的住房类型分得挺清楚,一户建就是独栋住宅,面积一般100到300平方米,全国有2876万户,占总住房53.6%。这比例比公寓还高点,在城市边缘和农村特别常见。为什么不全盖高层省地呢?地震是头号杀手,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每年地震上千次,大震也频繁。建高层风险大,成本高,抗震要求严,法规限制楼层高度,尤其是郊区和乡村,干脆盖低层独栋更安全。木结构房子轻,震动时不容易塌,日本人从经验里学来这套。战后重建时,就推广这种模式,现在一户建造价150到200万人民币,相当于中国二线城市一套普通房的价格,对工薪阶层来说咬咬牙能负担。
再聊聊人口分布的影响。日本城镇化率全球顶尖,92%,城市人口1.15亿,乡村才1000万。大城市公寓为主,因为地价贵,东京一平米房价上万人民币,开发商为了赚钱肯定盖高层公寓,挤出更多单位。可就算东京,郊区也有一户建小区,通勤方便。乡村呢,土地富裕,年轻人流失后空地更多,老百姓就盖自己的小房子。政府规划也帮了大忙,城市圈外土地利用灵活,不像一些国家严格限建。日本土地私有制根深蒂固,明治维新后就确立了,产权永久,能一代代传下去。这点跟中国不一样,日本人买地就是自己的,盖房随意,保养好用上百年,性价比高。
粮食问题也关键。日本耕地少,自给率低,才35%到38%,大米蔬菜还行,但肉类饲料全靠进口。这释放了土地,不用全用来种地,部分转住宅用。想想看,如果自给自足,地就得紧巴巴的,现在进口省事儿,土地富裕点。战后经济奇迹,60年代起钢铁建材产量爆棚,政府推住房五年计划,鼓励盖独栋,提高居住水平。那时候日本人手头宽裕了,从木屋升级到现代一户建。
租房文化也分担了压力。日本36%的人租房住,年轻人高达77%。租赁体系完善,租金稳定,续租自由,最重要的是租售同权,孩子上学不歧视。这让很多人不急着买房,尤其是大城市年轻人,租公寓就行,省得挤独栋市场。公寓多在市区,一户建多在郊外,形成互补。房屋寿命短是另一个特点,日本房子平均寿命30年,木房20年,混凝土30年,到期就拆重建。这听起来浪费,但刺激了建筑业,保持房屋新颖,也间接让土地循环利用,不卡在老房上。
历史背景不能忽略。明治维新1871年废藩置县,土地私有化,农民拿地契,能买卖。这奠基了现代产权。战后,土地改革更彻底,分散所有权,小农多了,自建房增多。50年代到70年代,人口爆炸,迁城多,政府建公租房和鼓励私建。80年代泡沫经济,地价疯涨,但独栋还是主流,因为文化上日本人喜欢隐私,独门独户,不爱邻居太近。比起美国那种大house,日本一户建小巧,设计紧凑,空间利用率高,院子小但够用。
跟其他国家比,日本这模式独特。美国地大,937万平方公里,人口3.3亿,密度低,独栋自然多。中国呢,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但城镇化快,地价高,高层公寓成主流。日本挤但聪明,靠规划和政策挤出空间。印度密度高,但住房乱,日本有序。韩国类似日本,但公寓比例更高,日本一户建多因为地震和文化。
当然,不是说日本住房完美。空置房问题严重,2023年住房总数6240万,空置820万,率13.6%,因为人口老龄化,减少中。乡村房子废弃多,城市房价高,年轻人买不起独栋,租房或小公寓。未来人口降到1亿以下,住房压力小,但维护老房成难题。政府推翻新和空置利用,但传统一户建还会坚持,因为它代表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