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一条江,我们总好奇对面的人是怎么看我们的。这事儿问一百个人,能得到一百零一个答案,剩下的那一个,是他们自己藏在心里的。这关系,不是简单的好或者不好,它像一碗用几十年时间慢慢熬煮的汤,里面有历史的陈年老料,也有现实的滚烫热油,味道复杂得很。
要弄明白这碗汤的味道,得先说说几十年前那场仗。那场仗,对我们来说是一段历史,对他们来说,是刻在骨头上的记忆。当时,美国人带着联合国军打了过来,国家都快没了。就在最危险的时候,中国的兵过江了。
这不是电影,是真刀真枪地帮他们把国家保住了。那时候过来的中国人,他们叫“志愿军”。这个词在他们那里,分量特别重。很多朝鲜的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国,但他们认得两样东西,一个是他们的领袖,另一个就是中国志愿军的军装。他们会告诉你,没有志愿军,就没有今天的他们。这份情,是拿命换来的,是埋在他们国土里的中国烈士墓碑见证的。
这份感激,不是嘴上说说。在他们国家的课本里,在各种纪念馆里,中国志愿军都是英雄。他们会组织学生去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告诉下一代,是谁在最关键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这份恩情,是他们官方认证的,也是深入民心的。
战争打完了,日子还得过。战后的朝鲜,啥都缺,一片废墟。又是中国伸出了手,帮忙建工厂、修铁路、盖房子。很多现在平壤还能看到的重要建筑,当年都有中国工人的汗水。这些援助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比钱更重要的,是那个态度——在你最难的时候,我这个邻居没看着不管。
然后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闹饥荒,日子过得非常苦。那时候,能稳定给他们送粮食的,主要也是中国。一车一车的粮食运过去,救了多少人的命,这个没法具体统计,但朝鲜人心里有数。
对很多上了年纪的朝鲜人来说,中国就是“老大哥”,是能救命的亲人。这份感情,很朴素,也很坚定。
时代在变,人的想法也在变。光有感激,是维持不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现实的问题,更直接。
让我们说一句大白话:
现在朝鲜九成以上的东西,都是从中国买的。
吃的粮食,烧的石油,开的机器,用的零件,绝大部分都印着“中国制造”。这个依赖程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这意味着,如果中国这边断了供应,他们那边的工厂就得停工,晚上可能就点不起灯。
这种依赖,让他们的感情变得很矛盾。一方面,他们知道中国是他们能靠得住的后盾,世界上没几个国家肯这么实打实地帮他们。有这么一个强大的邻居在,他们心里有底,觉得安稳。
可另一方面,谁愿意把自己的命脉完全交到别人手里呢?他们骨子里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民族。他们总在强调“自主”和“独立”,不希望被任何人控制。他们既依赖中国,又时刻提防着中国的影响力太大。
这种心态,就像一个家里穷但自尊心很强的弟弟,对着有钱的哥哥。他感激哥哥的帮助,但又怕邻居说他全靠哥哥活着,所以有时候会故意表现出“我不需要你”的样子。比如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他们并不会完全听中国的,就是要向世界证明,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国家。
再说说年轻一代,他们的想法就更不一样了。老一辈人记住的是恩情,年轻人看到的是差距。
虽然他们信息不通畅,但总有各种渠道能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在中国丹东,有很多朝鲜人开的饭店,服务员都是从朝鲜过来的年轻姑娘。她们在中国工作几年,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看到的是人们用手机就能买东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这种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她们之前在國內接受的教育,是自己的国家最好,但亲眼看到中国的繁华后,心里不可能没有波澜。
等她们工作结束回到朝鲜,带回去的就不只是钱了,还有各种各样关于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就在朝鲜年轻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们开始羡慕中国的生活,好奇中国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
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只把中国看成一个“恩人”。在他们眼里,中国更像一个“榜样”,一个有点遥远但又非常想接近的目标。有些胆子大的,甚至会想办法留在中国。能在中国开个小饭馆,赚的钱比在朝鲜当一辈子干部还多,这对他们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也有一些负面的声音。一些“脱北者”到了西方国家,为了获得同情,会说一些中国不好的话。但这些人,并不能代表留在朝鲜的大多数人的想法。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朝鲜人来说,他们没想那么复杂,他们只知道,中国人对他们挺友好的,中国的商品很好用,能去中国工作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你要问一个朝鲜人,他到底怎么看中国?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能会拉着你的手,眼含热泪地讲起志愿军的故事,告诉你中国人是好人。
一个政府官员,可能会跟你打着官腔,说一些“鲜血凝成的友谊”之类的话,但话里话外会让你感觉到,他们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施舍。
一个在饭店打工的年轻女孩,可能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她会告诉你,她想攒钱给家里买一台中国的电视机,因为屏幕大,看着清楚。
这三种回答,没有哪个是假的,它们合在一起,才是朝鲜人对中国最真实的态度:
历史上的恩情是地基,很牢固。
现实中的依赖是房梁,离不开。
民族的自尊心是门窗,既要透气,又要能关上保护自己。
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就是建立在这三者之上的。这是一种混杂着感激、依赖、羡慕和一丝警惕的复杂情感。他们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也知道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走。这层关系,外人很难看懂,但对他们来说,就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呼吸,早已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