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事儿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一笔算不清楚的账,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一场十四天的热闹,换来的是啥?有人说亏大了,也有人说赚翻了,答案到底在哪儿?
北京为了办好那场奥运会,真是下了大本钱。前后投入了差不多3000亿元来搞城市建设,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么大一笔钱砸下去,就像往水里扔了块大石头,总得听个响吧?这钱都花到哪儿去了?留下的东西,对大家有啥用?
最显眼的,当然是那些个体育场馆。特别是鸟巢和水立方,当年可是全世界都盯着看的新地标。
刚开始那几年,这两个大家伙可不好养。每年的维护费就要好几千万,光靠门票钱根本不够,还得不停地往里贴钱,成了两个昂贵的摆设。
谁能想到呢?这两个“烧钱”的地方,后来居然学会了自己挣钱。
鸟巢开始接各种演唱会和体育比赛,忙得不亦乐乎,慢慢地就不亏钱了,甚至还能赚点。这可真是个奇迹!
水立方更干脆!直接改成了一个水上乐园,一到夏天,里面全是玩水的人,热闹得很。它也靠自己活下来了。
要说挣钱最快的,还得是奥运村。
比赛一结束,奥运村的房子就变成了商品房拿出来卖。你猜怎么着?卖得那叫一个火爆!好多人都抢着买。
这一下子,直接把周边的房价都带起来了,后面好几年里涨了三成都不止!开发商们可是结结实实地发了一笔财。
奥运会运营本身算不算账呢?当然要算!北京奥组委在这方面做得挺漂亮的。
205亿元的运营收入,覆盖了193亿元的直接支出,实现了12亿元的盈利。
你看看,在全世界办奥运会普遍都赔钱的情况下,北京还能有点赚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管理上确实有一套。
但这12亿的盈利,跟那3000亿的建设投入一比,就显得太少了,简直就是毛毛雨。
奥运那年,来北京旅游的人也特别多。据估算,直接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了350亿元,那些五星级酒店的房间,差不多有九成都住满了人。
就连那些奥运会的纪念徽章,都卖到断货!这些钱确实让不少商家尝到了甜头,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活力。
【来源 in-text image】
可是,办奥运会这事儿,风险真的很大。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北京这样,有个好结果。
看看别的国家就知道了。
巴西办2016年里约奥运会,就亏得一塌糊涂。他们国家本来经济就不太好,办完奥运会更糟了,欠了一屁股债。
留下来的,就是一大堆没人管的破旧场馆,在风里雨里慢慢烂掉。那里的老百姓,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沉重的负担。
东京的奥运会就更倒霉了。
他们辛辛苦苦准备了好多年,结果突然来了一场全球性的疫情。观众一个都不能进场,门票收入直接变成了零!
本来指望能大赚一笔的旅游业,也彻底没戏了。
最后的结果是啥?花了154亿美元,净亏损71亿美元!这数字看着就让人心疼。就连赛后被当成宝贝的奥运村房子,都得打折卖,开发商们哭都没地方哭。
历史上,也就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个例外。
他们脑子特别灵光,没盖多少新场馆,把旧的都利用起来了。然后拼命拉企业赞助,把能挣的钱都挣到手,最后居然还奇迹般地盈利了2。27亿美元。
这种好事儿,真的只是个例,太难复制了。
那为啥北京就能顶住压力,没像里约和东京那样呢?这就要说到“天时”了。
2008年那会儿,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国家有钱,底气足。办这场奥运会,更像是顺着水推船,而不是逆着水走路。
这道坚固的经济防线,从一开始就把北京和里约的命运给分开了。
话说回来,那3000亿花下去,除了房子和场馆,还留下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当然有!那就是交通网络。
为了奥运会建的地铁10号线、4号线,还有那个巨大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现在已经成了北京这座大城市离不开的交通大动脉。
这些东西,把整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一下子往前推了至少十年。每天,无数人靠着它们上班、出行,方便又快捷。
这份好处,不是当年就能看出来的,它就像一笔长期的投资。在后面的很多年里,通过每一次顺畅的出行,每一次高效的旅行,慢慢地回报给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用一场比赛的短期盈亏来衡量这份遗产,显然是不对的。
还有一本最难用钱来算的账——声誉账。
2008年那场开幕式,真是太震撼了!从“四大发明”到“击缶迎宾”,把中国文化和国家实力,一次性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
这一下子,彻底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广告!
对我们自己来说,这场奥运会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成长。
那种全国上下一条心,发自内心的自豪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强大的自信。这份集体记忆,已经变成了我们民族故事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写到最后北京奥运会到底亏了没?如果只看财务报表,它在运营上小赚一笔,但跟总投入比起来不算什么。要是看留下的资产,它就是一次用短期的投入,换来了城市长远发展的机会。那要是看声誉呢?这笔财富,根本没法用钱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