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姚明在《杨澜访谈录》中首次公开讲述了自己冲击 NBA 的坎坷历程。此时的他尚未登陆美国,但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
一、与 NBA 的第一次擦肩而过当杨澜问及是否考虑参加 2001 年 NBA 选秀时,姚明坦言:“当时确实有机会,但上海队和国家队的任务让我无法脱身。” 他回忆起得知王治郅成功登陆 NBA 时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为他高兴,另一方面也有些不服气。我看过那年的选秀名单,泰森・钱德勒在第二轮被选中,我和他交过手,我有信心能在 NBA 立足。”
二、压力与成长:从 CBA 到国际赛场面对 “是否担心无法适应 NBA 强度” 的提问,姚明展现出惊人的自信:“怕什么?大不了被退货嘛!” 他透露,当时每天训练结束后,队友刘炜会偷偷给他塞鸡蛋补充营养,而父母从小灌输的理财观念让他即使每周仅赚 10 元工资,也坚持存银行。这种朴实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三、对未来的思考:篮球之外的人生规划访谈中,姚明已开始思考退役后的生活:“篮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希望未来能为中国篮球做点实事,比如推广青少年培训。” 他特别提到,父母从小教育他 “无论取得什么成就,都要保持谦逊”,这一理念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
四、与泰森・钱德勒的 “世纪对话”当杨澜提到 “你曾说能‘随便打’钱德勒” 时,姚明笑道:“那是 98 年耐克训练营的事了。当时教练告诉我他未来能进 NBA,我就认真打了一场,结果确实占了上风。”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姚明的实力,更凸显了他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
如今再看这段访谈,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姚明的青春热血,更能体会到他作为中国篮球标志性人物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他在访谈结尾所说:“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我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支持。” 这种谦逊与感恩,或许正是他能成为 “中国符号” 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