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会有人立刻想到摩纳哥,有人说是瑙鲁,有人干脆就不知道。但有一个地方,面积小得让许多人大跌眼镜,面积都赶不上一个城市公园!你信吗?连天安门广场也比它大。讲这话没唬人——梵蒂冈就是这样一个国家。
国家虽小,在西方的地位却高得有点让人摸不透。梵蒂冈不只是基督徒心中的圣地,简直就是全球“朝圣客的终极归宿”。根据2011年该国公开人口数据,也就是才570多人,女性只有区区几十个,说出来都有点荒凉。但别小瞧这数字,好巧不巧,人口稀少的人均收入反倒惊人,可以“吊打”美国。按照最近他们官方披露,不算外来流动人口,全国总计也就七七八百人,还没一个小区楼盘多!但别忘了,国家的地位与体量、影响力搅在一起,哪个说得清?
细究起来,梵蒂冈的身世似乎比小说还离奇。圣彼得、耶稣门徒乃至各路“天主教大佬”都跟这块地方沾点关系。大家每念起宗教圣地,多半先想到耶路撒冷,第二就是梵蒂冈。但历史要往前翻就会发现,山丘、田地、墓园,是它最初的全部。几乎没有宗教色彩,直到罗马主教们看上了这里,才慢慢兴建教堂。久而久之,教宗搬了家,教皇官邸也安在这里,威势见长。
政权变迁,世界风云变化,梵蒂冈像个倔强的小壶口,几经沉浮。曾归意大利所有,后来1929年才借《拉特兰条约》,由教宗和意大利首相各自“认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这是不是有点“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小人物,突然得势”那种戏剧味道?众人看着都觉得新鲜,历史偏偏就是愿意开玩笑!
其实要论影响力,别看梵蒂冈巴掌大,但教皇一发话,全世界天主教徒都听。精神领袖当然是最核心的“硬通货”,光凭这名头,不论东西方都得客气几分。与此同时,各国大学、神学院时不时得借道梵蒂冈“贴金”,图书馆、博物馆就不必多说,真是大到你不信。珍贵文物、美术馆藏、唯一的宗教范本,这一切捆绑共生,把梵蒂冈推成了文化圈里的“常青树”。有时候想想,明明就是个“巨人肩膀上的小矮人”,偏偏气场极强。
与其他主权国家比起来,梵蒂冈有太多另类玩法。联合国不接纳它为正式会员,却允许其派驻代表发言。这算什么意思?全球只有一个“观察员国”身份,而且今年统计,梵蒂冈的外交关系已覆盖180多个国家,包括不少跨国组织。这很微妙。许多西方领袖,和梵蒂冈“握手”似乎成了一种外交必修课。面对复杂局势,它游刃有余,不让人小瞧。
当然它的富还真不是空谈出来的。媒体公布过的数据,梵蒂冈每年收入大约200亿美元。国家规模虽小,人均汇算下来比美国、瑞士这些老牌发达国家还高。有人感叹,这样的地方会不会人人都是“百万富翁”?现实可能还真接近这种感觉!
但钱从哪儿来?一说,有人以为欧元、美金堆出来,其实主力军还是宗教和旅游。信众朝圣、各国游客蜂拥而至,光排队参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门票加纪念品,就已数不胜数。据德国《明镜周刊》2023年年初统计,圣彼得大教堂每年接待游客数量稳定在700万以上。依靠美术、建筑、圣物吸引全球游客,收入堪比“世界艺术产业链”。是不是说,哪怕你没信仰,也忍不住想冲过去一探究竟?
就像人人都爱聊的“米开朗基罗壁画”,四处可见世界级珍宝。再加上独家贵重邮票、特产小食品(比如蜂蜜、巧克力),各类“天主教限量纪念品”和收藏品,价值难以估算。收藏界、邮票圈,常年把玩它们。嗜好者甘愿掏大价钱,只为圆个收藏梦。人人都说梵蒂冈富得流油,那可不是虚的。
这里没有市井喧嚣的工厂、没有流水线,主要劳作靠“愿景经济”——神职人员、艺术家、馆长和安保,很多岗位早已世袭或任命,常年不换血。外界觉得滑稽,但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逐渐习惯。甚至偶尔会出点小新闻,比如哪家教士的亲属入职新馆,谁又“顺带”挂职纪念品部,内外都看得明白。按说这样的小国本该和世事无争,但偏偏在全球政局中左右逢源。
不过话说回来,“站在世界中心的孤岛”,也不是没有烦恼。梵蒂冈虽然经济强,影响力大,有一点却一直没法打通关——多年来渴望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却老是碰壁。仔细想想有点可笑。人口不及一个村落,却希望得到最大东方国家的认可?但,他们还真尝试过,时不时隔空放话。
关键原因不复杂,台湾问题卡在中间。和台湾有外交关系,就不能和大陆建交。作为全球最特殊的宗教国之一,梵蒂冈和台湾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就定下,后来大陆崛起,气氛陡变。少数几个国家还在坚持和台湾来往,梵蒂冈就是其中之一。但时局眼下早已不同以往,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后,梵蒂冈又释放出了合作信号。你说变不变脸?有点难说。
外交部在2024年公布的文件里也写得很清楚,中梵之间的历史恩怨其实盘根错节。一方面,明清年间传教士东来,输入了西方知识体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彼时的中国,百感交集;教会传播既带来新知,又破坏本地传统信仰,评价极其复杂。后来列强入侵,中国人矛盾心理加剧,梵蒂冈站在西方一边,冲突没有避免。
不仅如此,梵蒂冈对中国天主教的内部管理也格外上心,时常暗中介入领导事务,试图影响主教任命、教会走向,这怎么可能令人满意?尤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两岸外交”更成了死结,双方不咸不淡地僵持着,不愿退让半步。可是怪也怪在,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无神论和宗教中立,而梵蒂冈无论如何都少不了神权本色,两国性格几乎南辕北辙。
可是事情又不是一成不变。自2018年以来,中梵关系出现些微转机——双双签署“临时协定”。信息公开显示,内容围绕中国天主教主教的任命制度调整,掌控权部分回归中国教会。这算不算重大突破?但梵蒂冈态度微妙,它想拉中国“下水”,但又不愿完全松口和台湾断交。拖了、延了,两年一签,分别在2020、2022年又续期。
你说,梵蒂冈这么努力翻篇,到底图个啥?宗教原因只是表,实质上世界格局变了,经济和文化渴望突破口,东方巨人形象越来越强势,他们既想保持独特,又不想退出大游戏。
国际交往这东西,没谁能说得明白。一边是全球最小国家坚持“历史权威”,另一边是世界性大国讲主权原则。局势不断折腾,谁先低头不好讲,大家还得继续僵持下去。说不定哪天,一纸协议就彻底完成转身了?只不过,梵蒂冈小国野心未泯,也许将来又要上演出人意料的局面。
这样绕来绕去的小故事,说穿了也就那么点事——不管过去如何相持,对立、对话,谁都没有真正妥协。倒也没必要把一切都想得太复杂。讲到这里,倒显得一切有点平常了。人、事、时代,终究还是各有各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