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回看直播回放(7月17日星期四东方卫视节目预告)

神七论 11 2025-07-24 10:30:03

2023年4月中旬,东方卫视的一则节目单在社交平台上莫名火了。不是因为内容引发争议,也不是临时变更让人失望,只是列表上那些稀松平常的娱乐、访谈、连播剧目排列在一起,竟让大伙见出点意思。其实,节点的标注、主持人的备注、甚至栏目背后那些已不新鲜的付费模式,硬是聚拢了上千条评论。大家在热议的倒不是节目本身,而是在打量背后那些微妙的变化,是不是某种风气正在影视综艺的天空蔓延?到底换汤了还是换药了?

有人觉得,东方卫视这份新出的节目单,和前些年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区别。别看新面孔变多,反而经典栏目没怎么松动,老观众认得出的《极限挑战》《金星秀》占着大头。更怪的是,同时段里直播和录播交错着上阵,仿佛在试探观众的耐心。节目里请来的嘉宾阵容,既有流量明星,也塞进几名资历兼具的老将,交错得让人琢磨。你说这算创新吗?谁也说不准。实际上,频繁的人事变换、节目调整并不新鲜,平台背后可能留着更多复杂的账。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市场导向攥着话语权?

不少行业号嬉笑怒骂,各种消息铺天盖地。有人把这种编排称作大台的自救之举,说是为流量焦虑、市场份额的争夺作准备。也有人强烈质疑,说就是换皮不换骨,还在老套路里兜转。随手拉个数据举例:2022年一季度,东方卫视在全国收视市场的份额排到第三,但与头两名的差距并没明显拉小。广告营收同步滑坡,仅靠剧集和晚会撑不住了——你说是播出时间、嘉宾选角这些“小动作”能救场吗?未免太乐观。

其实,节目内容并非唯一决定成败的因素。以《极限挑战》为例,前几年一度高开高走,收视涨到峰顶,阿拉善拍摄季观众反应两极。有网友提问:“这类真人秀还有必要吗?”不少人也觉得明星阵容虽多变化,内核套路还是家家相近。哪怕加进突发剪辑、一线城市外景,最终流量和口碑难以两全。毕竟在如今观众太容易疲劳,节目组绞尽脑汁上一场新噱头,背后其实是不断博弈和拉锯。现场连线,互动机制,投票抽奖,各种新花样全上阵,有几个真的能掀起水花?还是大部分观众一厢情愿地坐等“回忆杀”?

令人好奇的一点,还有内容审核和选题趋向。受国家广电总局新规影响,平台在节目审查上更趋谨慎,娱乐为主的节目设置显然不再是唯一出路。社会话题、民生焦点、科学普及,逐步被纳入核心时段。前几年还主打明星PK的综艺,被压缩到深夜档。涌现出的新栏目,身上都贴着“正能量”标签,布局也越来越重社科教育色彩。观众表面习惯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有没有可能,最终政策方向和市场预期会激烈冲突?答案未定。

东方卫视回看直播回放(7月17日星期四东方卫视节目预告)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还要看卫视?流媒体大爆发,智能电视一键整合,谁还在意传统卫视的节目单?结果真有大量40+以上用户,照旧每晚等着惯用频道,守着点等一档连播剧。不信的话,去国家广电总局2022《全国广播电视观众调查报告》里扒数据:2022年二季度,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比例依然占家庭电视用户65.3%。光靠年轻受众,视频网站想分掉蛋糕也没那么容易。卫视运营方其实明白这个逻辑,节目单的每一行都透出对这种“顽固”人群的谨慎讨好。你看见一些综艺明明口碑一般,还反复购入新一轮版权,续订多年?背后或许就是省级政企、地方品牌的资金盘拉扯,没那么文化自信但算盘分明。

但也有观点打脸这种说法。有数据统计,2023年新一轮暑期档,视频网站独家自制剧集热搜量爆表,东方卫视联动网络平台的播出策略屡试不爽。收视率稍有波动就能拉拢上一波新广告,晚会类项目频频绑定电商直播,弹幕互动在疫情期间暴涨30%。用户不是非此即彼,他们有条件就刷手机,没条件或图省心,还是会回头电视屏幕。所谓渠道下沉、新媒体联动这些大话,现实执行起来不就是一层又一层分钱的机制?其实,市场和内容早就拧在一块,说不清谁压谁。

你说东方卫视节目单的底色究竟是什么?有人以为是一种“大而全”,什么都装:剧集、真人秀、时事访谈、科技讲座,大杂烩式混合。当晚能看什么,早已不是观众说了算。类似“开门回应”的互动设置,貌似拉近了观众和制作方,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买账。节目表弹出来,上面各档标得清清楚楚,直播时间、备用栏目全写。结果到了真播出的时段临时推迟或更换,观众一通吐槽,官方照例甩个“技术原因”公告收场。这种互动你说有用么?疑问留着。

网络分析师们有另一本账:从2022年到2023年,全国一线城市有线电视的日活比例平均下滑8%,卫视节目的24小时全时段到达率更是持续三年迟迟没有突破2.5%。但奇怪的是,黄金时段的“全年龄”剧集和晚会反而稳住了基本盘,没有明显崩掉。有数据还显示,东方卫视自制综艺的网络短视频转化率提升显著,一些网红衍生IP反过来喂养平台正片流量。这种混搭局面到底是整体盛景还是各自为战,看法众说纷纭。一切归根结底,就是节目单作为一个分发入口,其实折射出内容供应的碎片化、观众群体的层次错杂。大家都想一步到位,但现实只好凑合着看。

节目录制现场真实情况更有看头。4月一个普通周五的《今晚开放麦》棚内,嘉宾候场间互相吐槽热场词太长、导演喊停时临时更调流程,观众席笑点参差不齐,表情有人认真有人发呆。后台访问媒体也够直白:“你们会真心把这些选题看完吗?”制片方有自信又打怵,说到底还是忌惮网络热议,每期录完都偷偷瞄热搜榜。其实,不管嘉宾多大咖,到了场内外还是难免遭遇冷场尴尬。有同行甚至说,这套录制、播出、网络转化的链条,挺多时候是乱的,流程都得靠导演组现场硬拉回来。

东方卫视近年还做过几轮跨屏互动尝试。联动自家App,整合“云观众”投票、同步问卷调查。比如2022年年底的跨年晚会,官方同步了弹幕热点、互动送礼,参与用户随手一扫二维码就能“入场”。结果后台实际统计表显示,真正全程参与互动的实时观众比例不足10%,大部分人还是边看边刷手机,注意力稀释到极致。技术升级不仅仅是为了所谓下一代观众,其实是为了节省制作成本、扩散宣传链条而已。就算平台无数创新,观众习惯本质还是慢得令人看不惯。

有时候,节目单改变也就是换个包装罢了。连头部主持人也在私下抱怨:排班越来越复杂,棚内录制时间常有变卦。过去一锤定音的时间表,现在每周都要调度一次,有紧急上线临播那更是人人加班,现场不乏抱怨声。谁都明白,收视数据比谁都要紧,商单的营销反馈,网络话题量这些指标,成了节目单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砝码,节奏谁快谁慢大家都心里有数。

但也不能一口咬定这股改革毫无价值。前后节目编排可以灵活应对热搜话题,真正实现了内容主导和市场反馈双挂钩。那到底应该给卫视的每一步创新点赞,还是继续挑毛病?说到底只是观众和播出方各怀鬼胎。一边喊着“创新”,一边按部就班蹭着老观众的皮。

随便翻翻评论区,总能看到观众用最直接的口气把复杂问题一句掀翻——“看这个就图个乐呵,还能指望啥?”这样也好,谁都没闲心深究下一节目单怎么调,也没人会因为一场真人秀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划。

内容到这,故事也就拐了个弯。卫视也是市场的一环,没人能凭空制胜。那些热热闹闹的节目编排、剪不断的商业链条、前前后后交错的花活子,总归会被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融化掉。究竟谁能熬过下一轮洗牌?还是得走着瞧。

上一篇:林书豪23分10助攻(林书豪巅峰时有多强38分打服科比)
下一篇:中国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印度申办奥运会)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