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与美军在澳大利亚海域的电子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5年7月,美澳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联合军演在澳大利亚海域拉开帷幕,这场耗资5.32亿美元、动用3.5万兵力的军事盛宴,却因一艘中国舰船的出现变得微妙起来。中国815A型电子侦察船"天王星"号携052D驱逐舰"桂林"号编队抵近演习区域,通过全频段天线阵列实施电子侦察,全程监控美军"堤丰"中程导弹系统、F-35战机及网络战新模块的电磁信号特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电子较量就此展开。
解放军:815A型侦察船搭载48组蝶形天线阵列,覆盖X波段至Ka波段,采用被动接收模式截获美军雷达波、加密通信及导弹指令信号。量子接收机反向推导美军干扰机功率极限,建立太平洋深水声纹坐标链,为未来反潜作战提供数据支撑。052D驱逐舰提供武装护航,形成"电子侦察+武装威慑"的组合态势,既确保侦察行动安全,又展示解放军远海作战能力。
美军:出动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实施干扰箔条投放,试图压制815A的侦察能力,但被中国船只通过二战时期八木天线分析干扰信号衰减模式,反向获取美军技术参数。美军还测试"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及AI作战科目,但其电磁频谱特征被中国实时记录并输入电子战数据库,成为未来战场破解美军数据链、实施电子压制的"数字钥
技术层面:中国通过持续电子侦察,逐步破解美军数据链及指挥系统,为未来战场实施精准电子压制奠定基础。美军则依赖EA-18G等先进平台维持电磁优势,但面临中国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挑战。此次较量凸显中国电子战能力已从"跟跑"迈向"并跑",部分领域甚至实现"领跑"。
地区格局:中国常态化远海电子侦察行动,展示了解放军突破第一岛链、构建西太平洋战场感知能力的能力,对美"印太战略"形成牵制。东南亚国家在美中博弈中趋于谨慎,避免选边站队,反映地区多极化趋势。澳大利亚虽为美盟友,但对中国舰船的合法航行也不得不承认,其"双重标准"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规则博弈: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行使公海航行自由权,通过合法手段反制美军"航行自由"行动,重塑国际海域电子战规则。美军虽试图通过军演展示肌肉,却无意间成为中国展示远洋实力、验证电子战能力的"舞台",其战略意图被中国以"合法围观"巧妙化
此次电子较量表明,电磁权争夺已成为亚太军事竞争的核心。中国需持续强化量子计算、AI干扰等前沿技术,构建"侦察-干扰-反制"一体化电子战体系,以维持战略主动。美军则可能加大在电子战领域的投入,推动"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系统升级,提升抗干扰能力和多域协同作战能力。未来,太平洋上的电子博弈将更加激烈,而规则的制定权,或将掌握在技术更先进、战术更灵活的一方手中。